至死不悟(zhì sǐ bù wù)的成语解释及意思

作者:通通学

至死不悟词语解释

 

至死不悟

到死都不觉悟。形容顽固不化。

▶晋葛洪《抱朴子·道意》:“求乞福愿,冀其必得,至死不悟,不亦哀哉?”

▶唐柳宗元《三戒·临江之麋》:“外犬见而喜且怒,共杀食之,狼藉道上。麋至死不悟。”

▶陶行知《世上三等人》:“有的人,一天到晚,一年到头,一世到老为着争食求爱,忘了一切,甘心做饭桶情痴,至死不悟。这种人是最可怜了。”

至死不悟网络解释

到死仍不覺悟。形容極為頑固。抱朴子.內篇.道意:「求乞福願,冀其必得,至死不悟,不亦哀哉?」宋.胡仔.苕溪漁隱叢話前集.卷四.五柳先生下:「大率才高意遠,則所寓得其妙,遂能如此。如大匠運斤,無斧鑿痕。不知者疲精力,至死不悟。」頓悟前非、痛定思痛

至死不悟成语解释

◎至:到;悟:醒悟。到死也不醒悟。

◎唐·柳完元《临江之麋》:“麋出门,见外犬在道甚众,走欲与为戏。外犬见而喜且怒,共杀食之,狼藉道上。麋至死不悟。”

◎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至死不悟近义词

顽固不化
执迷不悟
至死不渝
死心塌地

至死不悟反义词

顿悟前非痛定思痛见风使舵
随风转舵
随波逐流
悔过自新
痛定思痛
顿悟前非

至死不悟造句

  • 驼龙把仇人当恩人,至死不悟
  • 不知者疲精力,至死不悟
  • 田令孜一生追求权力地位,至死不悟
  • 而愚夫愚妇,至死不悟
  • 求乞福愿,冀其必得,至死不悟,不亦哀哉?
  • 这是冥顽不化,至死不悟,将遗臭万年,为千夫所指。
  • 外犬见而喜且怒,共杀食之,狼藉道上,麋至死不悟
  • 人生短暂,很多人至死不悟的是:人真的没有机会犯错。
  • 这则寓言讽刺那种本来愚昧却自以为聪明且至死不悟的人。
  • 外犬见而喜且怒,共杀食之,狼藉道上(22),麋至死不悟
  • 第九段写差不多先生的临终遗言,充分表现出他「至死不悟」的糊涂本性。
  • 至死不悟”四个字,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,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。
  • 楚两龚、孔北海、祢正平之徒(20),背而易之,乃卒会祸殃,至死不悟,岂不哀哉!
  • 以旁门小法,易为见功,而俗流多得,互相传授,至死不悟,遂成风俗,而败坏大道。
  • 此诗太白感时忧世之作,意谓古道日丧,末世之人不复反扑,汩没于名利声色之场,至死不悟
  • 他“自高其能”,夸夸其谈,临死还说“吾善孙吴兵法”,是一个至死不悟的极其可笑可悲的人物。
  • 这篇寓言小品,借小虫?言事,讽刺“今世之嗜取者”聚敛资财、贪得无厌、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。
  • ;(4)耶稣是个大骗子;(5)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;(6)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,但後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。
  • 他也许明白了:不要首先告诉教徒自己看到了宇宙,而是要把望远镜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告诉更多的人;也许他至死不悟
  • 只有极端糊涂的人,才会相信自己是天生的圣人,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、不会犯错误、不会受人蒙蔽、愚弄、至死不悟

至开头的词语: 至死不悟 至物 至养 至兵 至概 至公楼 至弟 至谏 至戒 至机 至戚 至知 至至 至谋 至论 至罢 至策 至愿 至艺 至孰

悟结尾的词语: 至死不悟 静悟 警悟 憬然有悟 憬悟 惊悟 解悟 劫悟 觉悟 强悟 讲悟 鉴悟 渐悟 几悟 机悟 积悟 豁然省悟 会悟 慧悟 惠悟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