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公无私(zhì gōng wú sī)的成语解释及意思

作者:通通学

至公无私词语解释

至公无私(至公无私,至公无私)

犹大公无私。旧题汉·马融《忠经•天地神明》:“忠者,中也,至公无私。”

▶晋·袁宏《后汉纪•光武帝纪七》:“统体之道,在乎至公无私,与天下均其欲。”

▶《醒世恒言•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田大至公无私,议将此树砍倒,将粗本分为三截,每人各得一截,其余零枝碎叶,论秤分开。”亦作“至公无我”。

▶元·刘祁《归潜志》卷七:“士大夫为吏者,当以至公无我处之,事自理,民自服。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至公无私

 补证条目

犹大公无私。

▶《管子•形势解》:“风漂物者也,风之所漂,不避贵贱美恶;雨濡物者也,雨之所堕,不避小大强弱。风雨至公而无私。”

至公无私网络解释

秉公處理,毫無偏私。宋.蘇軾.乞將臺諫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劄子:「數年已來,親見陛下以至公無私治天下。」鏡花緣.第六十回:「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,倘心存偏袒,未有不遭惡報。」亦作「大公無私」。

至公无私成语解释

◎ 犹大公无私。旧题 汉 马融 《忠经·天地神明》:“忠者,中也,至公無私。” 晋 袁宏 《後汉纪·光武帝纪七》:“統體之道,在乎至公無私,與天下均其欲。”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》:“ 田大 至公無私,議將此樹砍倒,將粗本分爲三截,每人各得一截,其餘零枝碎葉,論秤分開。”亦作“ 至公無我 ”。 元 刘祁 《归潜志》卷七:“士大夫爲吏者,當以至公無我處之,事自理,民自服。”

至公无私造句

  • 以其至公无私,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。
  • 一誓愿发至公无私心。
  • ”太祖赞之,遂赐匾一块,上御书四字“至公无私”。
  • 十八议、领谱之人,必须血脉真正,至公无私者,方可收管。
  • 盖功赏国家大典,必至公无私,然后可以激励将士,用服人心稍焉。
  • 宋信国公文天祥作正气歌,以其至公无私,堪为正气典范,誉为「董狐笔」。
  • 顾家乘等于国史,以惩以劝,一本至公无私,非蓄道德而能文学者,非能也。
  • 所谓‘三皇官天下,五帝家天下’,因为皇帝要至公无私,所以才称为‘官家’。
  • 无论为宽为严,为爱为憎,为好为恶,为赏为罚,均出之以至诚无伪,行之以至公无私
  • 三先生既为斯文宗主,后学之师范,虽曰攘斥佛、老,必当据理至公无私,则人心服焉。
  • 【示例】晋?袁宏《後汉纪?光武帝纪七》:“统体之道,在乎至公无私,与天下均其欲。
  • 淳化四年(993年)宣第七任家长陈兢入朝时,御赐“至公无私”匾,并下诏将“义门家法”收藏于国史馆,赐王公大臣各一本,使知孝义。
  • ”诏求直言,复上疏言:“灾起都邑,天意盖欲陛下因其所可见,察其所不可见,行至公无私之心,全保护大臣之体,率属群工,大明黜陟,与天下更始。

至开头的词语: 至公无私 至精 至灵 至等 至阴 至心朝礼 至阳 至行 至公无我 至荷 至感 至平 至砀 至无 至音 至意 至游 至识 至死不变 至数

私结尾的词语: 至公无私 眷私 赆私 借公行私 结党营私 交私 贱私 兼爱无私 奸私 假公营私 假公济私 家私 挟私 己私 济私 缉私 火院家私 怀私 话私 洪私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