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(zhì dà zhì gāng)的成语解释及意思

作者:通通学

至词语解释

 zhì

ㄓˋ

〔《广韵》脂利切,去至,章。〕

”的被通假字。

 1.    到;达到。

▶《诗•秦风•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

▶《荀子•修身》: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。”

▶《史记•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至春,果病;四月,泄血死。”

▶《汉书•匈奴传上》:“近幸臣妾从死者,多至数十百人。”

 2.    来;去。

▶《书•君奭》:“天休滋至。”

▶《左传•隐公十一年》:“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……己弗能有,而以与人;人之不至,不亦宜乎!”

▶《荀子•致士》:“口行相反,而欲贤者之至,不肖者之退,不亦难乎!”汉·刘桢《赠五官中郎将》诗:“昔我从元后,整驾至南乡;过彼丰·沛都,与君共翱翔。”

▶《三国志•蜀志•先主传》“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”裴松之注引晋·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﹝鲁肃﹞且问备曰:‘豫州今欲何至?’备曰: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’”

 3.    古代卜辞的一种。

▶《周礼•春官•大卜》: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……六曰至。”

▶郑玄注:“国之大事,待蓍龟而决者有八,定作其辞,于将卜以命龟也。

▶郑司农云:‘……至,谓至不也。’”孙诒让正义:“不,与否同。云‘至,谓至不也’者,谓卜人来至否也。”

 4.    施行;通行。

▶《逸周书•度训》:“罚多则困,赏少则乏。乏困无丑,教乃不至。”

▶《礼记•乐记》:“乐至则无怨,礼至则不争。”

▶郑玄注:“至,犹达也,行也。”

▶《史记•乐书》引此文,张守节正义:“乐行主和,和达则民无复怨怒也;礼行主谦,谦达则民不争竞也。”

 5.    古代以冬至、夏至为二至,亦统称“至”。

▶《左传•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、至、启、闭必书云物,为备故也。”

▶杜预注:“分,春秋分也;至,冬夏至也;启,立春、立夏;闭,立秋、立冬。”

▶孔颖达疏:“冬之半,夏之半,昼夜长短极。极训为至,故冬夏之半称冬夏至也……郑众云:‘以二至、二分观云色。’”

▶《左传•昭公十七年》:“伯赵氏,司至者也。”

▶杜预注:“伯赵,伯劳也,以夏至鸣,冬至止。”

▶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•阴阳出入》:“中冬之月,相遇北方,合而为一,谓之日至……大夏之月,相遇南方,合而为一,谓之日至。”参见“冬至”、“夏至”。

 6.    大。

▶《易•坤》: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。”

▶王引之《经义述闻•周易下》:“至,亦大也。

▶《尔雅》曰:‘晊,大也。’郭璞作‘至’。

▶《释文》曰:‘晊,本又作至。’郑注《哀公问》曰:‘至矣,言至大也。’高诱注《吕氏春秋•求人》篇及《秦策》并曰:‘至,大也。’至哉,犹大哉也。”

 7.    深。

▶《国语•晋语一》:“日,君以骊姬为夫人,民之疾心固皆至矣!”韦昭注:“至,深也。”

 8.    界限。参见“四至”。

 9.    达到极点。

▶《国语•越语下》:“阳至而阴,阴至而阳。”

▶韦昭注:“至,谓极也。”

▶《论语•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,其至矣乎!”朱熹集注:“至,极也。”

▶《史记•春申君列传》:“臣闻物至则反,冬夏是也。”

▶张守节正义:“至,极也,极则反也。冬至,阴之极;夏至,阳之极。”

 10.    多以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。犹言最好的,最高超的,最正确的,最诚挚的,最微妙的,等等。参见“至骏”、“至德”、“至理”、“至情”、“至机”。

 11.    犹至道。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。

▶《文子•自然》:“故见不远者,不可与言大;知不博者,不可与言至。”

▶《淮南子•本经训》:“今背其本而求其末,释其要而索之于详,未可与言至也。”

▶高诱注:“至,至德之道也。”

 12.    犹至人。

▶《鹖冠子•能天》:“道者,圣之所吏也,至之所得也。”

▶陆佃解:“吏,犹任也。不离于真谓之至人。故道者,圣人之所吏,至人之所得也。”

 13.    准则。

▶《逸周书•常训》:“民生而有习有常,以习为常,以常为慎……上贤而不穷,哀乐不淫,民知其至。”

 14.    得当;恰当。

▶《荀子•正论》:“不知逆顺之理、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,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。”

▶杨倞注:“至不至,犹言当不当也。”

 15.    善;善于。

▶《周礼•考工记•弓人》:“覆之而角至,谓之句弓。”

▶郑玄注:“至,犹善也。但角善,则矢虽疾而不能远。”

▶《管子•法法》:“夫至用民者,杀之危之,飢之渴之。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。”

▶尹知章注:“至,善也。夫善用人者必以法。其不从法,甚者危杀之,其次劳苦飢渴之。将欲用之,必致此极。”

 16.    亲近。

▶《诗•小雅•蓼莪》:“无父何怙?无母何恃?出则衔恤,入则靡至。”

▶马瑞辰通释:“《说文》:‘亲,至也。’又曰:‘亲,至也。’靡至,犹云靡亲耳。”

▶《礼记•坊记》:“昏礼:婿亲迎,见于舅姑,舅姑承子以授婿。恐事之违也。以此坊民,妇犹有不至者。”

▶郑玄注:“不至,不亲夫以孝舅姑也。”一说,至,归。见朱熹《诗集传》。

 17.    真挚;诚挚。

▶清·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“亲”:“情意恳到曰至。”参见“淳至”、“纯至”。

 18.    周备;周到。

▶《诗•小雅•宾之初筵》:“烝衎烈祖,以洽百礼,百礼既至,有壬有林。”

▶朱熹集传:“百礼,言其备也。壬,大;林,盛也。言礼之盛大也。”

▶宋·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三:“侍郎精忠大节,感通神明,某又安忍致害邪!特见备御未至,恐后复有来者,故相报耳。”

▶宋·陈亮《酌古论四•李愬》:“吾之待祐者如此其厚也,全祐者如此其至也。”

 19.    遍;普遍。

▶《荀子•正论》:“汤·武者,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。”

 20.    充分,充足。

▶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•论说》:“邹阳之说吴·梁,喻巧而理至,故难危而无咎矣。”

 21.    过分。

▶《庄子•人间世》:“剋核大至,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。”

▶王先谦集解:“剋求精核太过,则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应。”

▶刘武补正:“剋核太至,言事考虑成败太过。”

 22.    众多。

▶《孟子•滕文公下》: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。”

▶赵岐注:“至,众也。田畴不垦,故禽兽众多。”

 23.    副词。极;最。

▶《荀子•正论》:“罪至重而罚至轻,庸人不知恶矣。”

▶汉·枚乘《七发》:“此亦天下之至美也,太子能彊起尝之乎?”晋·李密《陈情事表》:“今臣亡国贱俘,至微至陋,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”

▶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一摺:“我要禁持你至容易,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。”

 24.    副词。止;仅。

▶《韩非子•初见秦》:“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,不至千人,皆以言死;白刃在前,斧鑕在后,而却走不能死也。”

▶高亨《诸子新笺•韩非子》:“至,止也。”

▶《史记•礼书》:“社至乎诸侯。”至,《荀子•礼论》、《大戴礼记•礼三本》均作“止”。

▶唐·刘餗《隋唐嘉话》卷上:“贞观四载,天下康安,断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。”

 25.    副词。一定;必。

▶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•王道》:“《春秋》纪纤芥之失,反之王道,追古贵信,结言而已,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。”

▶汉·桓宽《盐铁论•水旱》:“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,可于众人之听,不至繁文稠辞多言,害有司化俗之计。”

▶《汉书•匡衡传》:“衡曰:‘顾当得不耳,何至上书?’”

 26.    副词。表示出乎意料。犹竟。

▶《韩非子•外储说左上》:“先生之巧,至能使木鸢飞。”

 27.    连词。提出突出事例,表示达到某种程度。犹甚至,竟至。

▶《后汉书•皇后纪上•和熹邓皇后》:“每览前代外戚宾客,假借威权,轻薄謥詷,至有浊乱奉公,为人患苦。”

▶明·王守仁《大学问》:“及其动于欲,蔽于私,而利害相攻,忿怒相激,则将戕物圮类,无所不为其甚,至有骨肉相残者。”

 28.    连词。表示另提一事。

▶《墨子•非攻上》:“今有一人,入人园圃,窃其桃李,众闻则非之,上为政者得则罚之。此何也?以亏人自利也。至攘人犬豕鸡豚者,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。”

▶《淮南子•说山训》:“刀便剃毛,至伐大木,非斧不剋。”

▶《史记•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王见人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,印刓敝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

 29.    连词。承接上文,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。犹以至,以至于。

▶三国·魏·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至性过人,与物无伤,唯饮酒过差耳,至为礼法之士所绳,疾之如雠。”

▶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•勉学》:“明《史记》者,专徐·邹而废篆籀;学《汉书》者,悦应苏而略《苍》《雅》。不知书音是其枝叶,小学乃其宗系,至见服虔、张揖音义则贵之,得《通俗》《广雅》而不屑。”

 30.    通“”。想念,念及。

▶《论语•泰伯》:“子曰:‘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’”朱熹集注:“谷,禄也。至,疑当作志。”

▶刘宝楠正义:“疑古志至二文通也。”

 31.    通“”。意志;心意。

▶《荀子•儒效》:“行法至坚,不以私欲乱所闻,如是则可谓劲士矣。”

▶王先谦集解:“荀书至志通借。”

▶《韩诗外传》卷三引此作“志”。

▶王念孙《读书杂志•荀子二》:“法者,正也。言其行正,其志坚。”

▶汉·邹阳《上书吴王》:“故愿大王无忽,察听其至。”至,《汉书•邹阳传》作“志”。

 32.    通“”。制度。

▶《荀子•正论》:“夫是之谓视形埶而制械用,称远近而等贡献。是王者之至也。”

▶王念孙《读书杂志•荀子六》:“至,当为制。上文云:‘彼王者之制也,视形埶而制械用,称远迩而等贡献。’下文云:‘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。’皆其证。

▶杨说非。”

 33.    通“”。给予;加给。

▶《墨子•明鬼下》:“昔者夏王·桀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上诟天侮鬼,下殃傲天下之万民……故于此乎天乃使汤至明罚焉。”

▶毕沅校注:“至,同致。”

 34.    通“”。表达。参见“至敬”。

 35.    通“”。得到;求得。

▶《吕氏春秋•当染》:“不知要故,则所染不当;所染不当,理奚由至?”高诱注:“至,犹得也。”

▶汉·桓宽《盐铁论•贫富》:“夫白圭之废着,子贡之三至千金,岂必赖之民哉!”

 36.    通“”。致使;引起。

▶《公羊传•庄公十二年》:“闵公矜此妇人,妒其言,顾曰:‘此虏也。尔虏,焉故鲁侯之美恶乎!’至万怒,搏闵公,绝其脰。”

▶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•王道》引此文,故作“知”,至作“致”。

 37.    通“”。一说通“”。实质;真实。

▶《庄子•天道》:“夫虚静恬淡,寂漠无为者,天地之平,而道德之至。”

▶郭庆藩集释:“至,与质同。至,实也……《刻意》篇正作‘道德之质’。”

▶《战国策•齐策一》:“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。”

▶王念孙《读书杂志•战国策一》:“至字古读若质,故声与实相近……不察其至,即不察其实也。今本作‘不察其至实’者,一本作‘至’,一本作‘实’,而后人误合之耳。

▶《史记•张仪传》作‘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’是其明证矣。”

 38.    通“”。谓充当人质。

▶《战国策•燕策二》:“赵得讲于魏,至公子延,因犀首属行而攻赵。”按,一本作“”。

▶《史记•苏秦列传》:“至公子延。”

▶司马贞索隐:“至当为质,谓以公子延为质也。”

 39.    通“”。阻塞。

▶《韩非子•制分》:“实故有所至,而理失其量。”

▶于省吾《双剑誃诸子新证•韩非子四》:“按:作‘故实有所至’,与下句‘而理失其量’相对。至,应读作窒……此言故实有所窒塞,而理亦失其程量也。”

 40.    中医术语。指脉搏跳动。

▶《素问•平人气象论》:“人一唿脉四动以上曰死。脉绝不至曰死。”亦用为表示脉搏次数的量词。

▶《难经•十四难》:“一唿六至,一吸六至,为死脉也。”亦指脉搏增多的现象。

▶《难经•第十四难》:“脉有损至,何谓也?”徐灵胎经释:“少曰损,多曰至。”

至成语解释

◎至:最,极。极其正大、刚强。

◎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”

◎ 他说“~”,说“养勇”,都是带有战斗性的。 ◎朱自清《论气节》

至造句

  • 总统亦否认此种谣传。
  • 那村庄离这里多两公里。
  • 两人回饭桌吃饭后小吃。
  • 四层精美的石阶引前门。
  • 他们甚责备孩子不忠诚。
  • 国会应少每年集会一次。
  • 秃光瓢也太红了一些。
  • 我甚开始参加周末静修。
  • 自始终我都知道那件事。
  • 乱开车甚会送掉你的命。
  • 这种感情少还是健康的。
  • 他与友之妻一起逃走了。
  • 海水浸入上游远50英里。
  • 他有时甚感到有点孤寂。
  • 我们今仍沿用这些定义。
  • 自始终他都是我的债主。
  • 自从去年今他未回过家。
  • 今仍深情地怀念着他。
  • 我们少需要三个给定值。
  • 少总有一个该照面了吧。

至开头的词语: 至亲 至善至美 至当不易 至德 至正 至宝 至圣 至圣先师 至赏 至亲骨肉 至情 至死 至迟 至交 至多 至契 至味 至尊至贵 至嘱

至结尾的词语: 至至 竟至 景至 精至 精诚所至 界至 截至 接踵而至 交至 荐至 洊至 简至 嘉至 及至 极至 几至 饥寒交至 惠然至 鸿鹄将至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8